古代文献对肿瘤的概述
我国古代文献对于肿瘤早有记载,距今三千五百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上就记有“癌” 、 “瘤”的病名。 《周礼天官》在记述周之医事制度时,即记载有“疡医下士八人,掌管肿疡、溃疡……等病, ” 肿疡即包括了肿瘤在内。《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到肿瘤的病因是由于“邪气居其间而不反” ,在不同的部位发为不同的肿瘤,如瘤、骨疽、肉疽等。 《素问· 骨空论》 “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 《灵枢· 水胀篇》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 《灵枢·水胀篇》肠覃“寒气客于肠外……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如怀子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 ”《难经·五十五难》曰: “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积是积蓄之意,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积初亦未觉,渐以滋长,日积月累所致,与肿瘤发病相似。 《难经·五十六难》曰: “肝之积,名曰肥气” ; “心之积,名曰伏梁” ; “脾之积,名曰痞气” ; “肺之积,名曰息贲” ; “肾之积,名曰贲豚” 。汉代华佗指出: “疽痈疮肿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营卫壅塞而发也。 ” 《晋书》上记载: “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这是割治肿瘤的较早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记载: “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 。主要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 ,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
肿瘤病因病机探讨
祖国医学对于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乎外因与内因、邪气与正气及其相互关系。
2. 1 毒邪内蕴 《灵枢·九针论》曰: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曰: “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则生矣。 ” 《灵枢·百病始生篇》曰: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毒邪内蕴,实际包括了病毒感染, 烟草油烟的污染毒素, 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
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毒素,水土失宜及酒、饮食中的各种毒素等;或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经络、脏腑、气机阻碍、郁而生毒、热由毒所生。
2. 2 七情所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异常,致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指出肿瘤的发生是情志失常的结果。 《丹溪心法》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 《外科正宗》中云: “郁怒伤肝,思虑伤脾,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脾气受阻,肝气横逆,致使经络瘀阻、积聚成块……” 。郁则气滞,滞而不通,不通则闷,胀、痛三证出现。郁久化火,又可见气郁化火之证。
2. 3 瘀血结聚 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气滞可加重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气滞,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元代滑焘《难经本义》谓: “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 ”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 “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 。总之,气滞血瘀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理机制。
2. 4 痰湿凝结 痰湿是指机体失其正常运化而停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水湿痰饮依其性质可分为湿热、寒湿、湿毒、湿浊、痰热、痰浊、饮邪、水肿等。《景岳全书·痰饮》中指出: “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胃,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 ”赵献可在《医贯》中谓: “七情内伤,郁而生痰。 ” 《圣济总录》曰: “若三焦气塞,脉道壅滞,则水饮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饮,为病多端。 ”痰湿凝结,日积月累,影响气血的运动;气血阻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更助长湿痰凝聚,两者互为因果,也是肿瘤形成发展因素之一。
2. 5 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病的基础。人体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从正邪两方面力量对比的变化进行分析。《素问· 评热病论》 曰: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素问·刺法论》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正气的盛衰不仅是发病的关键,而且在疾病发生之后、在病情的发展和转归中,正气也起着决定的作用。 《诸病源候论》曰: “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 。 《外证医编》指出: ”正气虚则成岩。 ” 《妇人良方大全·乳病证治》 : “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
上面叙述了毒邪内蕴、七情所伤、瘀血结聚、痰湿凝结、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五种最常见的病因病机。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更应注意整体观念,审证求因、综合原则、辨证论治才能全面认识,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