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邯郸市治疗食道癌最好的医院>> 贲门癌>> 贲门癌病因 >> 正文内容

父亲因为患贲门癌去世却不忘脱困 再过一年就可以实现了

发表日期:2017年09月09日 来源:中医治疗食道癌

凌晨两点,52岁的王玉云和妻子点亮了灯。

老母亲还在炕上睡着,夫妻俩简单吃了一碗豆奶粉泡馍后,拿上镰刀、水壶、磨刀石,戴上头灯,下地了。

他们没有过多的话,四周也没有声音,只有两盏头灯的亮光高低不停地沿着山路远去。此时,离他们前一天晚上睡下不到5个小时。

王玉云一家世代居住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乡王府沟村,地处六盘山区,村子因传说不知哪个朝代有一位王爷曾来此避难而得名。

从上往下看,一条条沟壑,把塬坡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条块。一条主沟的上下两岸,都统进好几条大大小小的支沟。远远望去,恰如一个老汉赤裸胸脯上的暴突筋络。

这是位于山区的王府沟村。这是位于山区的王府沟村。

山上没有路,人踩出来的路经过雨水冲刷,像牛背一样难以落脚。

走到离村子最近的一块豌豆地里,王玉云和妻子扎紧裤脚,拿起镰刀。两盏头灯,照出了两块灶台大小的光亮,在无尽的大山里缓慢移动。

今年豌豆受旱,细弱得像猴毛,产量也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王玉云家全部收成满打满算只有1万元。

王玉云和妻子半蹲着行进,先把割下的豌豆就手堆成一小堆,再码成圆形的大堆。两个小时过去,凌晨4点了,温度逼近零摄氏度。

连虫子都已经睡去,周围是巨大的安静。往四周看去,黑黢黢的山梁比黑夜更黑,将这片天地牢牢围住。

头灯照出的光越发昏黄,镰刀也钝了。玉云的妻子拿出磨刀石,开始磨镰刀。

大山的雄奇壮丽是送给游人的,留给山民的永远是爬不完的沟坎、吃不完的窖水。王府沟村近500户靠种植箭舌豌豆和小麦、洋芋生活,贫困发生率近50%。

王玉云家的50亩田地淹没在一条条山梁的深处,被山梁切割成100多“块”。成熟的豌豆遇到暴晒天,豆荚就会在地里炸开,夏收对山里人不啻一场争分夺秒的战争。

这个过程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遇到地气凉的年景,庄稼成熟晚,经常开始下雪后,山里人还在冒着雪夏收。

镰刀这种原始农具,王府沟村的人才用了10年左右,以前的庄稼都是用手拔。几十亩庄稼拔完,双手长时间不敢紧握。

王玉云说不是不知道有镰刀这种收割工具,但这里的人惯性地认为山里的地松软,拔起来不费力,用上镰刀后才知道,割比拔好。

王玉云的妻子徐秋林将收下来的豌豆打捆。王玉云的妻子徐秋林将收下来的豌豆打捆。

趁着妻子磨镰刀的功夫,王玉云把堆成圆堆庄稼抱在一起,方便天亮后用三轮车运下山。满载的三轮车在山梁上行驶,靠的不仅仅是磨炼出来的驾驶技术,还有运气。

随着车子的颠簸和跳动,驾驶人的身体需要不断做出相应的歪斜,用尽全身力气掌控车子。遇到上坡,车子冲不上去会突然失控下滑,猛踩刹车也不管用,只能等车子滑停后再换挡继续爬。

山路是王玉云一辈子的心病。父亲是得贲门癌去世的。第一次去医院时正碰上下雨车进不来,几个小伙子用一张旧床把老父亲抬下山。

老人受不了上下山的折腾,最后即便在炕上疼得翻滚、半个月水米难进也坚决不肯就医,在山里慢慢耗尽了生命。

2013年春节后,眼看上大学的儿子就要开学,却下起大雪,“羊都下不了山”。心急如焚的王玉云和儿子扛起箱子,从家门口就开始摔跤,用了两个小时“摔”到了山下。

凌晨5点多,大山仿佛打开了一丝缝隙,一道晨光透了进来,王玉云和妻子关了头灯,坐在一条蛇皮袋子上稍作休息。

妻子摘下包住头脸的围巾,拢了拢被汗水粘住的头发,解开包着馍馍的塑料袋,把馍掰成碎块,放到一只搪瓷缸子里,再把热水瓶里的开水倒进去。

王玉云吃了几口,直起身锤了一下僵硬的腰。刚挪了几步,不想一脚踩空,等踉跄着站住,已经到了别人地里。王玉云跨上来狠狠地跺了跺脚。

“什么时候能搬到山下,有块平地盖座房子,不用大,容得下两铺炕就行。”“离开大山”这个话题年轻时王玉云就开始和村子里的同龄人琢磨,但直到成家有了孩子,大家还生活在山上。

山地的收成糊不住一家人的日子,王玉云开始下山打工,到过县城、去过新疆。但不管走多远,家都在山上拴着他。

王玉云的母亲在山上的老屋中为在地里干活的儿子、儿媳准备午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玉云和同龄人讨论怎样“离开大山”的次数越来越少。不知什么时候起,大家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话题,只是日复一日踏着山里的沟沟坎坎。

天越来越亮,淡白色的氤氲弥漫在远处的沟坡问,由远及近渐渐浓厚。

对王玉云来说,梦想不是逐渐实现的,而是在一瞬间实现的。2013年,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承诺,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一个百姓也不能少。

根据“十三五”规划,自2016年至2020年,约1000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世代生活的贫瘠大山,远离恶劣的自然环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返贫-脱贫“转圈圈”问题,甘肃省、武威市及王玉云所在的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王玉云和全村人的命运被推到了一条风景更加美丽的轨道上。

2015年的一天,乡上包村干部来到王玉云家,开口就问“愿意搬下去不?”“什么?”王玉云反问了一句。梦得太久,临到实现的那一刻反而迟疑了。

“县上规划搬迁,什么都想到了,也都准备好了。”乡干部回答。搬迁下去面对的是未知的生活,但乡干部只用两个关键词就坚定了王玉云的想法:有水、是平地。

2014年,甘肃省武威市及古浪县实施了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黄花滩移民搬迁工程项目,开发了8.62万亩土地,布局安置搬迁高海拔山区4万贫困群众移民搬迁。

移民区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使山区农民通过易地搬迁,一步到位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实现易地脱贫致富,斩断穷根。

王玉云领上妻子来到移民区。房子框架已经盖好,王玉云选好户型,2016年就领了一栋独院的房子,外带一座养殖暖棚和整块的5亩水浇地。

整套房子王玉云只掏了1万多元,自己又装修了一下,窗明几净,怎么看都不比城里人住的差。“

睡在山上40多年的土房里不踏实,就怕房子突然塌了;睡在新房里也不踏实,老以为在别人家里哩。”王玉云想起来就嘿嘿笑。

王玉云来到黄花滩移民村收拾他的新房子。今年夏收结束后,他们一家要搬到这里,开始新生活。

转眼间,红彤彤的太阳刺破云朵,升起在碧蓝的天空。气温开始上升,一股股热烘烘的暖意在塬坡上流动着,夏虫和鸟儿的叫声此落彼起,愈来愈密,金光闪闪的塬坡似乎在夏虫动人的歌唱中抖动起来了。

这是王玉云在山里的最后一次收豌豆。收完,他将告别大山,告别那些爬不完的沟沟坎坎,开始新的生活。

王玉云说。山下可以养70只羊的养殖暖棚已经整修完毕,他已经盘算好,妻子在家养殖、种地,自己有建筑手艺,在工地打工一天能挣两百多元。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半夜起来夏收了。

王玉云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走进深山,但他知道是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斗争将他一家领了出来。“再在山上干一个月,几辈子的苦在我这都结束了。”王玉云说。

当地政府已经启动王府沟村搬迁后所有土地的封山还草、恢复生态工作。可以预见,若干年后王府沟村将和这片大山彻底化为一体,人们只能通过一些依稀的痕迹来感悟这沧桑巨变。

但不管是王府沟村还是王玉云,都将成为我国反贫困斗争的一个侧面,并将和我国奔向小康的7.7亿贫困群众一起,化为脱贫攻坚的丰碑。

提高警惕,警防医托,请认准官方平台。 最近医托经常出没于我院挂号处、我院大门附近、地铁口、火车站、汽车站、希望广大患者不要上医托的当,来院过程中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话,交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配合公安部门与医托斗争到底。
权威专家
孙浩   教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位,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先进者。

累计治疗2589位,在线答疑5648问题。

专业擅长:中医药治疗肺癌、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并在肿瘤术后预…[详情]